Thursday, April 13, 2023
日本引以為傲的長矛,為何變得雞肋無比?揭秘九三式氧氣魚雷
在二戰歷史中,日本九三式氧氣魚雷,被美國海軍驚恐稱呼為長矛魚雷。這種魚雷威力大,射程遠,在當時的魚雷中屬於最先進的魚雷之一。
日本對這種武器信心滿滿,稱之為「制勝武器」。然而在實戰中,這種武器不僅無用,還炸沉了自家軍艦。為什麼這種制勝武器,會變得如此雞肋呢?
一、日本和魚雷
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向近現代國家過度,不僅要「富國強兵」,還要大量引進外國先進武器和軍事技術,而魚雷這種武器則引發了日本人莫大的興趣。
在1966年,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開發了利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並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這種武器外形酷似一條魚,所以被稱為魚雷。
不過當時的魚雷航速不過每小時11公里,且無法控制魚雷方向,比較差勁。但是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俄國海軍用魚雷將土耳其軍艦擊沉。這就讓各國意識到了,魚雷這種武器所具備的價值。
相比於過去只能靠艦炮轟擊,魚雷則是一種非常方便的武器,在轉瞬間就能將敵方軍艦擊沉。由於這種武器的性能,各國開始瘋狂的研究魚雷。
在這個過程里,魚雷經歷了兩次較大的技術飛躍。第一次是1899年,陀螺儀被安裝在魚雷上,目的是利用陀螺儀給魚雷定向直航,從而就大大提高了魚雷的精度。
第二次是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的,空氣和燃料混合燃燒來產生動力推進的"熱動力魚雷"研製成功,使魚雷的航速提高了每小時65公里,航程為2740米。
此時日本也加進了投入到了魚雷的研發中,而且日本對這以小博大的武器有著異於常人的興趣。在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戰,日本集中了驅逐艦和魚雷艇對俄國發動了夜間襲擊,從而使俄軍三艘戰列艦沉沒。
從此之後,日本人就將這種雷擊戰術定義為了其海軍的根本,將其作為扭轉局面的「決戰兵器。」
在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會議上,日本海軍陷入了困境,因為其海軍噸位按照條約,遠不如美國海軍。儘管美國海軍是兩洋艦隊,但是一旦開戰,日本海軍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數量上將遠遠不如美國。面對這種困局,日本再一次將目光放到了魚雷上,希望能夠用魚雷讓雙方勢均力敵。
而日本九三式魚雷,就是這樣開發出來的。
二、九三式氧氣魚雷
九三式魚雷的開發始於1928年,由岸本鹿子治少將與朝熊利英上校監督開發。當時日本海軍的最大潛在敵人為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美國海軍作戰計劃中預期日軍將入侵當時為美國國協成員的菲律賓,故設定作戰方針為攻入太平洋,援助或奪回菲律賓,並摧毀日軍艦隊。
而由於日軍戰艦數目不及美國海軍,故日軍計劃以輕巡洋艦、驅逐艦與潛艇作為主力,通過一系列夜間進行之小規模戰鬥逐漸削弱美國海軍。待到雙方數量勢均力敵,或是日軍具備一定優勢時,再行投入主力艦隊,這也就是日本海軍所謂的「九段漸減邀擊戰術。」
日本海軍為此投入許多資源,計劃開發了一種大、重且射程長的魚雷,即九三式魚雷。之所以耗費巨資開發魚雷,是因為魚雷是少數能讓如驅逐艦的小型船艦傷害戰列艦的海軍武器之一。日本海軍集中於研究與開發使用壓縮氧取代氧濃度只有約21%的壓縮空氣作為魚雷推進系統之氧化劑。
壓縮氧被灌入燃燒甲醇或乙醇的一般濕加熱引擎。由於壓縮空氣僅有21%為氧氣,使用高濃度氧可在同體積壓力下容納約5倍的氧化劑,使魚雷射程增加。此外,由於使用壓縮氧排除了不具活性的氮氣,引擎的燃燒產物僅剩下可溶於水的二氧化碳與水蒸氣,導致魚雷的氣泡軌跡減少,讓魚雷更難被發現。
但壓縮氧在處理上具危險性,使得日軍必須投入大量時間研究與開發相關技術並訓練魚雷兵,以確保作戰時能安全使用這些魚雷。後來日本帝國海軍的武器開發工程師發現,若先使用一般壓縮空氣啟動引擎,再逐漸切換到高濃度氧,就能避免過去這些魚雷意外爆炸的問題。
為了不讓船員與敵軍知悉魚雷使用高濃度氧這件事,壓縮氧氣被稱作「特用空氣」或「第二空氣」。而這種魚雷也在1937年,投入量產供日本海軍使用。
九三式魚雷搭載490千高爆炸藥彈頭以38節(每小時70公里)前進時,最遠射程可達40公里,其遠射程、高速與重彈頭等特性使其在水面作戰時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使用時由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與巡洋艦甲板上的610毫米魚雷管發射。由於1930年的倫敦海軍公約放寬了重量上限,使得此前服役的日本驅逐艦無法裝備九三式魚雷(如吹雪特型)。
有一些日軍驅逐艦與其他國家軍隊的驅逐艦不同,將魚雷管裝置在炮塔中;炮塔能保護魚雷不受破片傷害,也備有魚雷管裝填裝置。日本帝國海軍幾乎每艘巡洋艦都配備了九三式魚雷。
於1942-1943年的早期水面戰鬥中,日軍驅逐艦與巡洋艦能從大約20km外發射魚雷攻擊試圖迫進到炮擊射程的盟軍軍艦。盟軍軍艦預期,若敵方使用魚雷,發射距離並不會大於10km,即盟軍的魚雷射程。
在多次交戰後,盟軍軍艦遭受到的多次魚雷打擊導致其軍官以為這些魚雷是由與日軍水面艦船隻聯合進攻,沒被偵查到的日軍潛艇所發射。有少數幾次,沒擊中目標的九三式魚雷繼續前進,擊中比預想目標還要遠得多的盟軍船艦,導致有些盟軍軍官以為他們的船觸發水雷。盟軍直到1943年捕獲完整的九三式魚雷前,大多不了解九三式魚雷的性能。
三、並不好用的魚雷
不過在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這種九三式魚雷並不好用。除去海戰已經從以前的戰列艦對決,變成了航空母艦對決外,九三魚雷自身的缺陷也佔了很大的原因。這種魚雷其中一個較大的缺陷就在於這種魚雷較之盟國的壓縮空氣魚雷更容易受到震動引爆。
而它所採用的重彈頭通常足以擊沉搭載它的驅逐艦,或是重傷搭載它的巡洋艦。所以在實戰中,一旦驅逐艦或是巡洋艦遭到盟軍的空襲,那麼艦長必須做出決斷,是否拋棄這些魚雷,以避免它們在攻擊中被引爆。
典型例子就薩馬島海戰里的日本鳥海號重型巡洋艦,當時鳥海號被美國海軍一枚127毫米炮彈命中,結果遭到重創。按道理作為重型巡洋艦是不應該如此不堪一擊的,但因為這枚炮彈引爆了魚雷,造成其舵與引擎喪失機能,無奈只能在第二天自沉。
引信的不可靠也是一個問題,九三式魚雷採用的是觸髮式引信。但是日本製造的引信過於敏感,發射後魚雷很容易因為海浪或是軍艦尾流而被觸發引信,結果就導致了魚雷還沒擊中目標就已經引爆了。如此一來,九三式魚雷往往就不能取得戰果,只能在海里炸個浪花出來。
同時這種魚雷的陀螺儀也有問題,按照它的速度,其陀螺儀的轉速應該是一分鐘20000轉。然而實際上九三式魚雷的轉速僅僅為每分鐘8000轉。這就導致了魚雷發射後,非常容易失控,命中率大打折扣。雖然日本在戰爭後期試圖修改,但是直至戰爭結束都沒有完成。
在瓜島夜戰中,日本高雄號、愛宕號重巡洋艦向美國戰列艦南達科他號發射魚雷。然而九三式魚雷由於引信的不穩定,大部分魚雷都在靠近南達科他號之前就過早的爆炸。日軍不僅未能擊沉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還讓華盛頓號戰列艦抓住了反擊的機會,藉助新式雷達定位,重創日艦,扭轉了戰局。
最為致命的還是它過長的射程,這種長射程往往在實戰里造成巨大麻煩。因為一旦魚雷沒有擊中目標,又沒有被海浪引爆,那麼鬼才知道會飛到哪去。雖然實戰中也因此誤打誤撞擊傷擊沉美軍軍艦,但往往也會擊中自家軍艦。
1942年3月1日泗水海戰期間,日本海軍最上號重型巡洋艦於凌晨1點27分,向美軍休斯敦號重型巡洋艦發射了一輪魚雷。但因為定深過高,六枚魚雷越過了目標船底,直奔前方而去。而在泗水海戰進行的同時,日本陸軍也在進行爪哇島登陸戰,這幾枚魚雷也就直勾勾奔著陸軍的船隻去了。
八分鐘後,日本陸軍一艘掃雷艇最先被炸的粉碎,又過去三分鐘,日本陸軍的醫療船「蓬萊丸號」和運輸艦「佐倉丸號」、「龍野丸號」和登陸艦「神州丸號」先後被日本海軍魚雷擊沉。
當然泗水海戰期間這個事情,絕對是有問題的。如果真的是定深過深,那麼魚雷應該炸不到這些日本陸軍的船隻,很顯然其實是美軍的休斯敦號重型巡洋艦躲過了魚雷。不過日本陸軍也只能吃個啞巴虧了,畢竟他們能拿日本海軍怎麼樣呢?
當然九三式魚雷諸如生產量較小,或是維護困難等等,那就是數不勝數了。總之這種武器在實戰中幾乎沒有多大用處,如果真的有什麼用處,那麼估計也就是加速了自己軍艦的滅亡罷了。
結語
可想而知,日本海軍所給予厚望的九三式氧氣魚雷,在實際運用中基本上成了一個雞肋。雖然說,也有戰果。但總體卻沒有那麼大,挖空心思研發的所謂「決勝武器」,從一開始就成了一個笑話。這不得不說,也是日本武器研發過程中的一個通病了。
參考文獻:《日本海軍圖鑑》
《日本海軍艦載兵器大圖鑑》
《日本帝國海軍興亡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某天走在路上
某天走在路上,被凉风一吹,感觉一口浓痰上来了,四处环顾,见前方二十米处有个垃圾桶,于是把痰含在嘴里,准备路过垃圾桶的时候吐了。 就在刚要吐的时候,我心仪很久的一个美女从我对面走来。 她笑着对我打了个招呼,我也对她“嗨”了一下,于是一口浓痰从嘴里流了出来。 我这时才发现...
-
在之前部落哥分享的文章中,有提到泡菜國興起去漢字化運動後陷入了尷尬境地。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說說,泡菜國的去字漢化運動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泡菜國的歷史,作為被國產歷史劇荼毒過的國人應該都耳聞一二。泡菜國自古以來就是種花家的附屬國,年年都要朝貢、進獻的那種。不過古代不叫泡菜國,百濟、...
-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代漢自立,建立新朝,史稱「王莽篡漢」。後世人無不將篡漢的王莽視為第一等的奸臣。但根據史料分析,王莽才是興復漢朝的「最大功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西漢從漢元帝開始走衰落,而造成西漢衰落的社會矛盾主要是三個:一是土地兼并;二是奴婢問題;三是豪強過大。由於各...
-
弔死崇禎的「歪脖子樹」依然還在景山公園中,但時過境遷,原來的樹因為一些歷史問題早已經消失,現在的樹是20多年前移栽的。 雖然後世學者對明朝的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君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念貫穿到了明朝的每個時期,其中「君王死社稷」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