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3, 2023
從鮮果長途運輸而不腐敗入手,看唐朝強大的驛站運輸能力
大唐不夜城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過華清宮》,留下了千古年來膾炙人口的佳句。詩人選取了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為楊貴妃供應荔枝這一史實,經過藝術加工,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窮奢極欲、荒淫誤國的不滿,也讓後世的我們知道,原來在唐朝時期,身處北方地區的楊貴妃,就可以通過長途運輸吃到新鮮的南方荔枝。
那麼,嬌嫩的荔枝,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都難得以長期保存,在沒有高鐵和空運的唐朝,古人又是如何做到讓荔枝快速做到從南跨北抵達長安的呢?這就要提到唐朝的驛站了,驛站並非唐朝才有,從周朝就有了驛站的記載,但是唐朝時期的驛站比起前朝更發達,已經形成了全國統一的運輸網,連遼東,嶺南之類的偏遠地帶都被驛站覆蓋,而在發達地區的驛站久經考驗,運力更是堪稱上佳。
楊貴妃像
楊貴妃能吃到荔枝這一事實也反映出唐朝驛站運輸能力的強大,但是這個所謂的強大,只是建立在合理區間的範圍內,要是像如今的快遞一樣,那麼楊貴妃早上想吃估計下午就送到了。比起今時,唐朝的驛站運輸主要靠人力、馬匹、畜力以及船隻,類似於今天的平郵和加急。國家頒布了針對驛站的律法,從驛站設置、人員構成、傳遞速度、後勤保養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要求,對違反者要施以相應的刑罰。
因為唐朝的疆域之寬闊,遠遠超過秦漢時代的疆域面積,所以對信息的掌握要更具時效性,因此國家對驛站的要求較為嚴格,在《唐六典》中對驛站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都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接下來讓我們走進唐朝的驛站,了解一下驛站的具體工作內容,來推測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何處。
唐朝驛站
唐朝驛站的具體規定
唐朝的驛站均勻分布在全國,按照規定每隔三十里設置一處,但是在一些地形特殊處,如高山大川,沼澤湖泊等不便行走之處,驛站的設置就按照最優地勢設置,不必三十里,但是至少保障到達時間即可。據《唐六典》中記載:
「全國驛站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陸驛,八十六所水陸相兼。」
除了驛站分布廣,驛站的驛夫傳遞效率也是極高的,唐朝從事驛站服務的人員超過兩萬人,這其中從事傳遞工作的驛夫大約為一萬七千人,並且按照比例為這些人配備了驛馬,驛驢,驛車,驛船等用於運輸,
驛夫形象
驛夫不論天氣好壞,路途坎坷,只要接到上一個驛站傳遞來的物品或者信件,就要快馬加鞭,即刻啟程,按照時限傳遞到下一個驛站,如果耽誤了進度,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唐代對驛夫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在用驛馬傳遞時,普通物品或者信件一天要走一百八十里,皇宮的政令或者貶官文書之類重要文件要日行三百里,最快的情況下如大逆謀反等緊急情況要日行五百里;步行人員要日行五十里;逆水行船時,在河裡要日行四十里,在江里要日行五十里,在其他水域里要日行六十里;順水時要日行一百到一百五十里。比如天寶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距離華清宮三千里外的范陽謀反,六天後唐玄宗就得到了這一消息,這就是按照最快速度日行五百里規定的,可見,唐朝的運力設置是比較科學貼近實際的,並不是隨意設置的。
除此之外,唐朝的驛站還可以提供讓驛夫休息的房間和食物,並且可以稱得上是豐屋美食了,對人員的照料,對馬匹的餵養,物資和信件的保存,備用馬匹車輛的管理,也都有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也都是為了保障運力。另外,驛站甚至有可能配備了達官顯貴才有能力建造的冰窖,才能為荔枝保鮮。
貴妃吃的荔枝從何而來
世人皆知貴妃愛吃荔枝,但是又有誰能說清貴妃愛吃哪裡出產的荔枝呢?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在四川、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均有荔枝生長。
荔枝
有觀點認為,市場上品質最優秀的荔枝基本來自廣東嶺南地區和福建地區,關於讚美荔枝的詩詞多為描寫這兩地的荔枝,四川荔枝市面上並不多見,從品質上說楊貴妃應該更青睞嶺南或者福建的荔枝。也有觀點認為楊貴妃其父在蜀地做官,她從小生在蜀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她愛吃蜀地的荔枝也合乎情理。關於此事,歷史上並無明文記載,我們只能憑藉史料進行推斷。
自古以來,讚美嶺南荔枝的詩詞文章有很多,蘇軾曾寫詩讚:「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杜甫和楊貴妃處於同一歷史時代,也留下了「炎方每續朱櫻獻,皆是嶺南貢荔枝」、「憶昔南海使,奔騰進荔支」這一的詩句,而司馬光更是言之鑿鑿在,據《資治通鑒》中記載:
「妃子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
可以看出,從古至今,由於水土的原因,嶺南荔枝都是上品,似乎沒有產生過什麼劇變,而且唐玄宗和楊貴妃身邊的紅人宦官高力士,本身就是廣東人,考慮到他的阿諛奉承之能力,既然知道貴妃喜歡吃荔枝,肯定想方設法從家鄉運來荔枝取悅貴妃和皇上。當朝宰相張九齡也是廣東人,雖然不比高力士般下作,但是取家鄉特產來表達人情世故似乎也無不妥。
古荔枝道
不過考慮到古代和現代氣候,自然環境的差異,四川南部地區盛產荔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據《成都方誌》中記載:
「荔枝道起自涪陵城西荔枝園,北渡長江,經墊江、梁平、開江、達州,從陝西西鄉快馬入秦嶺子午谷,至長安。」
雖然現在關於四川的荔枝記載屈指可數,但是可以看出涪陵地區曾經是有荔枝生長的,而且規模不小,運送荔枝的道路甚至被命名為荔枝道。而且史書明文記載楊貴妃長在蜀地,雖然在長安得到唐玄宗的萬千寵愛,但是難免思鄉,睹物思懷,所以愛吃家鄉的荔枝更是情理之中。
至於福建的荔枝,是在唐代以後才出名的,所以可能性不大
從驛站運力推斷荔枝產地
現在有了推論,那麼如何驗證呢?我們就要回歸到驛站的運力了,據《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傳》中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荔枝運輸路線
嶺南和涪陵離長安都有不短的距離,而荔枝又及其難以保存,白居易曾經提過,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不能說這一描述百分百準確,但可以看出荔枝保存時間確實是極短的。基本到第三天就沒有味道了,所以驛站要確保荔枝的新鮮,如果不新鮮,恐怕歷史記載就是楊貴妃一看辛苦運來的荔枝是臭的,氣的讓皇帝砍了驛夫的腦袋了。
假如荔枝從嶺南來,在嶺南採摘後,要在山高林密的地區跋涉至韶關,翻越大庚嶺進入江西,沿陸路北上進入九江,換水路逆行過武漢,跨越湖北隨州,從平原進入關中直達長安,跨度為五千餘里,就算不計算水路,以最快的日行五百里的快馬,也要持續運輸十日,即使用冰來保存,荔枝也無法做到保鮮。
如果是從四川東南部的涪陵採摘的荔枝,採摘的荔枝用冰來保存,然後橫渡長江,換馬匹走山路北上(山路就是指魏延要奇襲長安的子午谷),跨度為一千五百里,大約三日可達,或者從大路出發,經涪陵將荔枝運輸到成都,走大路至長安,也不過一千九百里,三日半即可抵達。
部分唐朝驛站圖
銘儒點評
了解了唐朝驛站的制度和運力,我們大約推斷出楊貴妃愛吃的荔枝是從涪陵來的,涪陵至長安要跨越秦嶺,驛夫面對複雜的地形,惡劣的環境,甚至有毒蟲猛獸可以危及生命的事物存在,能保證按照規定的時間行走,充分說明了唐朝驛站制度的合理性和後勤保障的優越性。
其實,唐朝的驛站可不僅僅是為了送荔枝存在,唐朝對外征戰多年,邊境狼煙不絕,內部也存在割據現象,因此長安必須要擁有優秀的信息採集能力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泰久安,在科技不甚發達的古代,憑著人力行走,編織了縱貫全國的信息和物流網,足以說明唐朝驛站的發達。
參考文獻:
1《唐六典》
2《資治通鑒》
3《新唐書》
4《成都方誌》
了解更多歷史故事,歡迎關注銘儒說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某天走在路上
某天走在路上,被凉风一吹,感觉一口浓痰上来了,四处环顾,见前方二十米处有个垃圾桶,于是把痰含在嘴里,准备路过垃圾桶的时候吐了。 就在刚要吐的时候,我心仪很久的一个美女从我对面走来。 她笑着对我打了个招呼,我也对她“嗨”了一下,于是一口浓痰从嘴里流了出来。 我这时才发现...
-
在之前部落哥分享的文章中,有提到泡菜國興起去漢字化運動後陷入了尷尬境地。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說說,泡菜國的去字漢化運動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泡菜國的歷史,作為被國產歷史劇荼毒過的國人應該都耳聞一二。泡菜國自古以來就是種花家的附屬國,年年都要朝貢、進獻的那種。不過古代不叫泡菜國,百濟、...
-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代漢自立,建立新朝,史稱「王莽篡漢」。後世人無不將篡漢的王莽視為第一等的奸臣。但根據史料分析,王莽才是興復漢朝的「最大功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西漢從漢元帝開始走衰落,而造成西漢衰落的社會矛盾主要是三個:一是土地兼并;二是奴婢問題;三是豪強過大。由於各...
-
弔死崇禎的「歪脖子樹」依然還在景山公園中,但時過境遷,原來的樹因為一些歷史問題早已經消失,現在的樹是20多年前移栽的。 雖然後世學者對明朝的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君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念貫穿到了明朝的每個時期,其中「君王死社稷」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